历史评述/History Review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谁而作?  

刘楚楚
浙江中嘉出版服务有限公司, 诸暨, 311800
作者    通讯作者
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2020 年, 第 9 卷, 第 1 篇   doi: 10.5376/csp.cn.2020.09.0001
收稿日期: 2020年05月09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6月18日    发表日期: 2020年06月18日
© 2020 5thPublisher 文化传播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刘楚楚, 2020,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谁而作, 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9(1): 1-9, doi: 10.5376/csp.cn.2020.09.0001 (Liu C.C., 2020, The intention of Lin Huiyin’s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Wenhua Yu Shehui Xinlixue (Culture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1-9, doi: 10.5376/csp.cn.2020.09.0001)

摘要

1,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

2,关于这首诗的故事有很多,有人说是为徐志摩而作,借以表达对挚友的怀念,也有人说是为了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

3,林徽因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从她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那个特殊时期的风貌。

关键字
林徽因;诗歌;情感;人间四月天

The Intention of Lin Huiyins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Natasha C.C. Liu *

Sinoca Publishing Service Ltd., Zhejiang, Zhuji, 311800

*Corresponding author, natasha@sophiapublisher.com

Highlights

1 Lin Huiyin is a famous architect, poet, and writer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You are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is her classic poem.

2 There are many stories about this poem, some people think it expresses Lin Huiyin’s nostalgia for Xu Zhimo, but others think it is for the birth of his son Liang Congjie.

3 Lin Huiyin is almost a symbol of that era, outstanding talent, and beautiful appearance. From her experience, we can see the precise condition of that special period in China.

Keywords Lin Huiyin, Poem, Emotion, The April of this World

 

都说人间四月天最美,但四月究竟美在何处呢?或许在林徽因的诗中,我们能找到答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1934年4月5日《学文》第1卷第1期。它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呈现出独特的语言魅力,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体现出新诗鲜活的生命力(曹伦, 2016)。

 

林徽因的身上其实有种特殊的气质,她会写诗、绘画、翻译,同时她也是一个著名的建筑家。文和理在她身上奇妙地融合。她一生所著诗歌不多,但可以看出来,她的诗其实是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的,徐对其的影响可以隐约从一些作品中找到:《那一晚》、《仍然》、《深夜听到的乐声》、《情愿》、《别丢掉》等,当然还有这首颇具争议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这首诗,有人说是为徐志摩而作,借以表达对挚友的怀念,或者说是对于他们一起的康桥回忆的重要写照。也有人说是为了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此来表达对儿子的寄望和对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其实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而双方的争论无非是从他们过去的经历、林徽因的性格,以及同时代人的一些看法中截取某些内容,然后以此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今天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关于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倾向。

 

一、从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交往中分析其情感历程

1.1伦敦初遇

1920年,林徽因在英国伦敦邂逅了徐志摩。这一相遇,便开启了一段波光潋滟的浪漫故事,为此后百年的学者留下了评说的话题。她遇到他时,她十六岁,他二十四岁(图1)。都是最美好的年华,在浪漫的伦敦,异国他乡,年轻的少男少女,彼此吸引。徐志摩在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序文》中坦言:“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徐志摩这里所说的“整十年前”,当指他在伦敦结识了林徽因的那一年,他的新诗创作,也从这一年起步。她可以说是他的缪斯,而他是她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也可以说是彼此成就了。

 

 

图1 林徽因和徐志摩

 

其实林徽因初见徐志摩的时候还蛮有意思的,他们相识于一个比较拘谨的社交性场合,彼时望着这个比自己高出许多,又架着一副衬大年龄的眼镜的徐志摩,林徽因竟脱口叫他“叔叔”。后来,徐志摩正式登门拜访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他才惊喜地发现林家姑娘那么聪慧伶俐。此后,徐志摩常登门拜访,当然,这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其实林徽因那段时间是孤独的,在1921年,他们相遇之后的第二年,林长民外出公干,长年不在家,林徽因独留伦敦。这个时候徐志摩出现了,他们很快亲切地交往起来,林徽因虽是福建人,但她出生于杭州,且童年在杭州度过,这样算来与徐志摩也是同乡了,千万里天涯外幸遇故乡人,彼此之间的话题是不会少的。

 

况且,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梁实秋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洒脱的人。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而且他又聪明绝顶、热情似火、充满朝气,他的中学同窗郁达夫素来狂傲自负,却也不得不佩服徐志摩,他说:“那个戴着金丝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地不用功……而考起试来或做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的最多的一个”。 

 

徐志摩就像一团火,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个好动的人,每回我身体行动的时候,我的思想也仿佛就跟着跳荡。”在阴冷潮湿的伦敦,父亲不在家,也少有朋友上门,此时徐志摩的出现,无异于照进林徽因生活中的阳光,他是可爱的,对于她来说。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徐志摩像一团火,过热,便也会灼伤人,面对徐志摩的狂热追求,林徽因性格中的理智与自省的一面占据了上风。

 

1.2不告而别

当这位浪漫的诗人对当时还年幼的林徽因展开狂热追求的时候,她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毕竟,彼时徐志摩已是另一个女子的丈夫,且已为人父。所以或许是她对于这位已婚诗人的热情,有着不可信任的直觉;或许是因为母亲的影响,让她不愿做出伤害另一个女人的事;也或许是当时时代的限制,让这个虽接受过外国思想的女子,终究还有保守传统的一面。

 

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理智告诉她不能焕发出同样的激情去应和他的感情。所以,最终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等人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开始,然后又为爱所困,她成为一个出身名门、游学欧美、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正如张幼仪对林徽因的评价,她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浪漫的徐志摩终究留不住这位理智、漂亮又自由的女孩。所以就有了1921年10月的不告而别,以及后来想来应该是林徽因借其父之名写给徐志摩的一封信:“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

 

1.3回国再见

1921年10月,林徽因回国。1922年徐志摩结束伦敦的学业回到北京。此时,徐志摩其实已与张幼仪离婚。然而那个时候,林徽因却已经与梁思成公开了恋爱关系,但是徐志摩仍继续他不懈的追求。或许是属于诗人的浪漫吧。

 

但即使这个时候当不成恋人,他们还依然是朋友,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吧,也因此传出了很多流言蜚语。但他们依然坦然来往,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志摩、林徽因陪同左右,侧立两旁,当天北京的各大报纸都开辟醒目版面,渲染这次集会的盛况。长者衣袂飘飘,一对青年男女宛若璧人,民国初年这如诗如画的一幕(图2),至今仍传为美谈,引人无限遐思。

 

 

图2 林徽因、徐志摩和泰戈尔

 

1.4各自嫁娶

然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终究只留一声叹息。或许他们太像了,相似的人,只能平行,不能互补。徐志摩触山而亡,林徽因回顾与徐十多年的过从,在致胡适信中作了个小结:“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

 

不够爱,所以不会跨出那一步,林徽因终究是理智而自省的,她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她的梦想是成为建筑家,而不是诗人。不是不爱,只是不够爱。婚姻和爱情不一样,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里包含的东西太多,背负的也太多。

 

林徽因的莫逆之交费慰梅(2010)在《林徽因与梁思成》(曲莹璞, 关超等译)一书中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话:“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日子,老人对于和林徽因离别却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使他在中国的逗留大为增色。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来说,这一次离别又有一种特别的辛酸味。徐志摩私下对泰戈尔说他仍然爱着林徽因。老诗人本人曾代为求情,但却没有使林徽因动心。泰戈尔只好爱莫能助地作了一首诗: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爱情轶事,或许就在这一声叹息里划下了句点。1924年5月,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同年7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从此,一别两宽。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名花有主,与梁思成步入早已注定的婚姻殿堂(图3)。而徐志摩也在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图4)。徐志摩和陆小曼又是民国时期的另一个精彩的故事了。

 

 

图3 林徽因和梁思成

 

 

图4 徐志摩和陆小曼


1.5天人永隔

徐志摩和林徽因最后一段相处的时光,应该是1931年,也就是徐志摩生命中的最后一年。1931年,林徽因因患肺病在北平香山修养,这时,徐志摩也从上海到北平任职。据悉,他俩最后一次相见,应该是1931年11月10日的一次茶话会上。告别之后,徐志摩再去林徽因家,但是林徽因有事外出了,所以徐志摩给她留下一张纸条便离开了,上书:“定明早6时起飞,此去存亡未卜……或许此时诗人已预感到了自己命运。”

 

后来林徽因看到纸条后,给他打了电话,徐志摩说:“你放心,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此时想来,徐所说的更伟大的事迹应当是林徽因1931年11月19日在北平的演讲了。只是,他终究没能看到。这一天,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失事。或许正如他的诗句“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冥冥中,诗人为自己留下了谶语。

 

徐的突然罹难,仿佛带走了所有纷扰。若说徐是为林而亡,固然有点不妥,但毕竟还是有点关系。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徐志摩会乘那班飞机就是为了去听林徽因在北平的演讲。所以,徐志摩走后,林徽因为他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如《悼志摩》、《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还有诗歌《别丢掉》等。都说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不少,而写过两篇悼文的作者,唯有郁达夫、沈从文和林徽因。郁达夫和徐志摩同窗,沈从文受过徐志摩提携,两人都写得情文并茂,但都不及林徽因的浓烈、深沉。在林徽因的床头,还一直挂着徐志摩失事飞机的一块残骸。虽然很多人为这件事做了避讳,但真正的原因也只有林徽因自己知道了。这让我想到了仓央嘉措的一句诗“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林徽因说:“志摩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真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在林徽因的印象中,徐志摩应该是个“天真”、“纯质”的人,就像那首诗中所写的“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那轻,那娉婷,你是;……你是天真,庄严……”

 

所以,纵观林徐两人的相遇、相知、相离、相思的一生,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徐志摩所做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2从林徽因个人经历、性格分析其对梁思成、徐志摩的情感

2.1林徽因的个人经历和性格形成

林徽因的母亲是那个时代一位平凡而又平凡的女性,平凡到让人不会将她与“女神”林徽因联系在一起。林母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继室,虽说是继室,但因原配去世前未留下一儿半女,这继室与原配倒也无异。只是林母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家碧玉,虽家境也殷实,但目不识丁,又有点任性,所以时间久了,难免不讨丈夫和婆婆的欢喜。何况,林家也算书香世家,林长民的母亲游氏又是一位真正的大家闺秀。所以,就更看不上没有文化、还不知情知趣的何雪媛了。林徽因出生后,作为长女长孙,林家自对她十分看重,故由祖母游氏亲自教养,直到祖母去世,林徽因才回到母亲的身边。后来,林长民纳了程桂林为妾,林徽因称她二娘。程桂林虽也没什么文化,但是性情乖巧,又生了几个儿子,于是林长民就越发冷落何氏了。后院的清冷让原本脾气就不好的母亲越发暴躁乖戾,幼小的女孩目睹母亲的不幸,常常感到困惑和悲伤,她觉得她恨父亲,可父亲这样疼爱她,何况林徽因其实也知道母亲不幸的原因,所以,她也恨母亲的不争气(陈学勇, 2012)。

 

从林徽因的整个人生来看,我们会发现她是矛盾的。她既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又有科学家的理智克制。而这种性格的形成与她儿时的经历和成长历程是息息相关的。她的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曾这么说过:“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姐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2.2林徽因对梁思成和徐志摩的情感差异

2.2.1林徽因和徐志摩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故事前文已经说过了,娇俏的少女、浪漫的才子,异国他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回国后,更是牵绊良多,一起作诗、翻译。而面对诗人狂热的追求,林徽因性格中理智和自省的一面占据了上风。对徐志摩,林徽因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崇拜吧。或许也爱过,但因为他诗人的浪漫和不确定性,而让她不敢、亦不能深爱。

 

费慰梅(2010)在《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写道:“在多年以后听她谈到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记忆总是和文学大师们联系在一起——雪莱、济慈、拜伦、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弗吉尼亚·伍尔芙,以及其他人。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编织出一些幻想来……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

 

有些事,或许在冥冥中早有注定。也正如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2.2.2林徽因和梁思成

相对和徐志摩的金风玉露一相逢来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显得平淡得多,却也更真实。林梁两家算是世交,或许两家的父母也想把他们凑成一对。至少从各种文字记载来看,梁启超对这个儿媳是极满意的,甚至是当作女儿的。这也可以从他写给大女儿梁思顺的信中可以看出“...徽因我也很爱她,我常和你妈妈说,又得到一个可爱的女儿……”更是在1927年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承担了林徽因在外国留学的全部费用。

 

当然,不可否认梁思成也是极优秀的。虽然,他的很多光芒被他的妻子掩盖了。从日本回国之后,梁思成便在清华就读。学业优秀,足球踢得好,也擅跳高。在各领域都算是出类拔萃。梁思成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是17岁,那年林徽因14岁。对眼前这个亭亭玉立、眼神清亮有神的小姑娘,梁思成是颇有好感的。第二次见面时林徽因17岁,那时她刚从国外回来。重逢再见时,她脑中隐约浮现出国前夕那个沉默不语的少年。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或者初见再见时,她没有刻骨铭心地爱上他。他们的感情更像是长久的相处之后,建立起来的了解、信任。两个人要在一起并不难,但若要相伴一生,那么性情相合是极重要的一件事。与梁思成在一起,林徽因应该是觉得极舒适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皆能懂得。他们的好友金岳霖先生也曾说过:“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所以,他们俩的结合,刚好。”

 

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走了中国的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人的认识并加以保护。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关系,或许少了浪漫,却多了踏实。他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工作上的伴侣。这样的结合,或许才更长久。

 

林徽因和梁思成婚后育有一双儿女(图5),1929年8月,大女儿梁再冰出生。1932年,儿子梁从诫出生。儿子梁从诫就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的传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了。作为一位才女、一位诗人,为自己的儿女出生赋诗一首也是符合其性格的。女儿梁再冰出生时,林徽因就在照片的背后赋诗一首,不过后来找不到了。而至于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何会产生争议呢?这是因为林徽因从未正式承认过,或有直接文字记载、或有照片承载。

 

 

图 5 林徽因和自己的儿女

 

那为何不明说呢?其实以林徽因的性格,为儿子赋诗当然无可厚非,为徐志摩赋诗虽说会有流言蜚语,但他去世后,她为他写了那么多文、那么多诗,又保留了飞机残骸,还怕这一首诗吗?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中充满希望温暖,而不是哀伤。但回忆也不是只有哀伤的,蓝棣之在《文学创作的有意识与无意识》中说,林徽因对徐志摩之死的那种伤感已经淡化,她相信徐志摩已经是一个自由的精灵了,所以写出这样的诗。如果写给儿子的,不会这样写,可能会写一些祝福期望之类的话,而不是写这样的话(舒乙, 傅光明编, 2002)。

 

其实诗人为何不明说呢?我想是和她的性格有关系的,前面说到她是矛盾的。诚然,正如很多人所说林徽因这首诗是为儿子出生所作,那么她在作诗的时候,会不会也想到那位英年早逝的友人呢?生命的诞生和消逝,“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雪化后那片鹅黄……梦中期待的白莲”。生命的诞生和消逝交替,期待的是什么?前面说到,林徽因的诗是受到徐志摩影响的,所以她在写诗的时候,想来一定会想到他吧,那位浪漫的康桥诗人。所以,诗人自己也在疑惑、也不确定,所以索性不说,留给后人评述。

 

3从民国时代背景分析世人对林徐情感的避讳

其实现在很多学者,或者说是当年同时代的很多学者、他们的友人尽量忽视林和徐曾经的来往,我想一是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其实包括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他们的某些行为,以至于现在产生如此多的争论。二来,徐志摩当年抛弃原配张幼仪时,确实过于无情了。而现在的很多人,则是把他们神话了,她是女神,他是男神。所以,她不能出错,她不能这样或那样,她应该按照人们想象的样子活在我们的心中,但和徐志摩相识时,她才16岁啊,还不是后来经历世事变迁后的建筑家。而梁思成在林徽因去后7年,不顾所有人反对,娶了比他小很多的,又是林徽因学生的林洙,也一直被人诟病。还有徐志摩的抛妻弃子。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人是立体的,他们不是扁平地呈现在纸上的人物,他们是那个年代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

 

后来很多人都说徐志摩和张幼仪离婚是因为林徽因,更因此有很多女性讨厌林徽因,或者是有这么点因素。但徐和张婚姻的不幸,与其说是林徽因的缘故,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勉强维持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张幼仪或许最后的结果也会和林母一样,被冷落在后院,脾气越加暴躁乖戾。反观张幼仪,从婚姻中挣脱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她从悲痛中走出后,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后来更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张幼仪曾表示:“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大概,是吧,其实张幼仪也说不出来,纵使当年徐志摩抛弃她时,过于无情。但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如果为这事而过多地指责林徽因,或者避于谈及林和徐的情感,这些是没有必要的。当事人其实早已放下。他们之间或许就像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诗《偶然》,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结束语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徽因,真实却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张超, 2014)。关于这首诗的声音太多了。不过我想人们热爱这首诗,研究这首诗,或许也并不是因为这些背后的故事。而是因为这首诗已足够好,林徽因也足够美。而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深深地吸引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或许四月,在林徽因心中本就是不同的吧。1920年四月,林徽因随父亲在上海登上去往法国的邮船。她站在船头甲板上,远眺大洋的彼端,天空海阔。彼时,她在想什么呢?她想她或许理应要成为这天地之间的殊胜女子,理应不能庸碌一生吧。是的,她的一生也果真如此,诗如其人,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却温柔、绵软。

 

伊人已逝,具体这诗是为谁而作,我们已不得而知,答案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抛开这些不谈,这首诗、这个人都已是极美,她们的价值不需要任何故事来支撑。也正如金岳霖等好友一起为她题的挽联那样“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不管林徽因的四月天是谁,对金岳霖,以及很多喜爱她、欣赏她的人来说,她就是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致谢

作者非常感谢匿名评审人以及编辑对本文稿件的认真的审阅,并对论文提出非常有益的批评和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陈学勇, 2012, 《莲灯诗梦林徽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版, pp.49-94

 

曹伦, 2016, 浅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艺术美, 青年时代, 11: 29

 

费慰梅著, 曲莹璞, 关超等译, 2010,《林徽因与梁思成》, 法律出版社, pp. 110-170

 

舒乙, 傅光明编: 《在文学馆听讲座》之《文学的使命》, 华艺出版社, 2002年版, pp.31-67

 

张超, 2014, 仰徽因之如在:读《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有感, 博览群书, 11: 91-93

文化与社会心理学
• 第 9 卷
阅览选项
. PDF(916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刘楚楚
相关论文
.
林徽因
.
诗歌
.
情感
.
人间四月天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The server is temporarily unable to service your request due to maintenance downtime or capacity problems. Please try again later.

Additionally, a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use an ErrorDocument to handle the request.